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政策环境显示出国家层面对AI技术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战略推动。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多省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落地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创新性的表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到2026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新制定50项以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中国正以政策为帆,推动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层面到31省市,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旨在规范和促进人工智能行业的健康成长。2024年,随着《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等重要文件的发布,中国在AI算力、生成式AI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预示着一个更加繁荣的智能科技未来。
地方层面
北京市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打造AI原生产业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
11月24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印发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打造AI原生产业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旨在深入落实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促进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国际领先的AI原生产业创新高地。
亮点
资金扶持:每年发放1亿元的“算力券”和1亿元的“模型券”,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和模型应用落地,最高支持金额达2,000万元。
算力底座:打造国产算力底座,鼓励云服务企业基于国产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提供智能算力服务,最高支持金额达1,000万元。
模型创新:支持大模型研发及合规备案,对获得国家备案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支持。
数据专区:打造高质量数据专区,支持企事业单位建设、开放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等,最高支持金额达200万元。
应用场景: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最高支持金额达500万元。
技术攻关: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对承担国家、北京市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最高1:1的资金配套,年度支持金额最高2,000万元。
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提供落户、子女入学、保障性住房等保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每年给予最高50万元经费资助。
该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扶持、推动算力赋能产业发展、鼓励模型创新应用、建设数据专区、开放应用场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等多方面措施,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北京亦庄全域孵化、全城应用、全面赋能,加速构建自主可控软硬件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实现到2026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目标。
天津市
《关于支持天津市大模型应用生态基地建设发展政策措施》
11月26日,天津市南开区发布了《关于支持天津市大模型应用生态基地建设发展政策措施》通知,旨在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支持大模型应用生态基地的建设发展。
亮点
资金支持:南开区将设立基地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联合成立规模不低于2亿元的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减轻企业负担。
项目落地:支持大模型项目落地,推介优质项目申报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项目、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等创业专项补贴。
金融支撑:强化金融资本支撑,在贷款融资、股权融资、融资租赁等方面给予补贴,推动基地优质企业申报国家级、市级重点项目资金支持。
产业配套:为基地企业提供大模型基座构架能力及网络安全环境保障,支持公共数据、行业数据依法、合规、有序开放流通,支持基地企业、第三方机构和高校院所合作开展行业级数据共享开放试点。
该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项目落地、强化金融资本支撑和加强产业配套,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它不仅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还通过促进项目和资金的落地,加速了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创新。政策还鼓励数据共享和开放,这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
武汉市
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启动建设
近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在科技和产业平台发展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工信部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工业互联网检测评估中心(中部)的启动建设,以及中部地区首个国家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落户。
亮点
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武汉):该平台是国家层面唯一支持的产业服务平台,旨在加速探索大模型在智能制造、医疗、交通、政务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落地。
工业互联网检测评估中心(中部):该中心将为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提供公共服务,推动5G全连接工厂等验收标准的建立,为市场提供有资质保证的产品和技术方案背书。
国家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作为中部地区首个此类中心,将主要面向北斗三号卫星,为智能手机、自动驾驶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卫星导航产品性能检测提供技术基础服务。
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启动将促进区域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其次,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这些平台将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此外,这些平台还将增强区域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一步巩固武汉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最后,这些平台的建设也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卫星导航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相关技术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郑州市
《郑州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合规指引》
11月22日,郑州市律师协会与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发布了《郑州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合规指引》和《郑州市企业数据合规指引》两个文件。此次活动由郑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李韬主持,郑州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市律师行业党委书记冯树松等130多人参加了活动。
亮点
合作深化:郑州市律师协会与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的合作标志着数据和法律服务两大行业的深度交融,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合规指引:发布两个合规指引文件,旨在为企业提供全面、专业的合规指导,帮助企业规避和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
专业培训: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展数据确权、数据合规审查等项目合作,并开展数据合规审查师等专业培训,提升数据产业的整体素养和服务能力。
该合作不仅为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也为数字经济的合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合作,双方将实现数据经济行业与法律服务行业的深度合作,助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并开启数据法律服务的新篇章。同时,合作还将密切关注、推广和指导企业使用两个指引文件,持续优化数据合规指引及人工智能服务合规指引,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为更大范围内的数据经济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智算中心
北京市
兴谷智慧产业赋能中心项目
兴谷智慧产业赋能中心项目作为北京市平谷区首个园区级大规模智能算力中心集群项目,也是平谷区和北京中关村园区的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已取得施工许可证。该项目位于平谷区平发街与创兴西路交叉口东南侧,由北京兴谷源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建筑面积达70,581.96平方米,总投资约18.4亿元人民币。
项目完成后,将为算力算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和应用场景提供广泛支持,推动“人工智能+”行动的开展,并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这将有助于培育算力产业生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赋能高大尚平谷和“京津冀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格尔木市
昆仑云谷智算中心产业园项目
昆仑云谷智算中心产业园项目的开工仪式已于11月30日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举行,这标志着格尔木市在推动青海绿算产业发展、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项目由青海昆仑云谷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面积约300亩(20公顷),总投资规模约250亿元。计划建设总机柜数达5千个,算力规模达5万P,远期算力规模可达10万P。
昆仑云谷智算中心产业园集大规模算力系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业务于一体,由计算机房区域、综合配套区域、高新产业孵化区域三大区域组成。项目在建设和运营中,将采用算力系统自主设计建设、独立运营以及代建代营两种方式,并使用统一的平台化运营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智算资源的高效调度与利用。
海东市
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二期
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在青海海东成功举行了奠基仪式。该中心是青藏高原上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绿色数据中心。自一期工程建成以来,已吸引超过300家客户入驻,承载了1400余家云业务客户的业务,为青海省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服务,有力推动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
二期工程总投资超过20亿元,建成后将具备强大的承载能力,预计可容纳超过1万架智算机架(标准机架5万架)。项目将采用中国移动第六代新型绿色数据中心标准化技术,运用先进技术实现可弹性扩容和灵活配置,并充分发挥EPC性能交付与技术主导优势,严格遵循高标准,精心打造“样板工程”。二期工程还将引进中国移动九天大模型基座,构建“算力+平台+数据+模型+应用”五位一体的算力体系,进一步推动青海省智算产业生态的发展,打响青海“绿色算力”品牌,为全省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郑州市
河南空港智算中心
河南空港智算中心在郑州正式投产,这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智算中心。全部建成后,该中心的算力规模将超过10万P(1P等于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成为中部最大、国内领先的万卡算力集群,填补了河南省在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方面的空白。
河南空港智算中心位于郑州航空港豫发锦荣信息科技园,拥有两栋机房楼和16个模块化机房。一期规划的算力为30,000P。作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算力中心,该中心的首批2,000P算力已于11月份投产,预计在年底前完成第二阶段工程的投用,届时将实现运算峰值10,000P的算力规模。这标志着河南省在智算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为区域的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